前言
1969年,许世友接到一通电话,接通后对方直接怒问道:“司令,不是说大米是免费给的么,我们现在已经十分困难了,怎么还要钱呢?”
许世友被问的一头雾水,南京军区支援27军的大米确实是免费的呀:“大米是免费支援的,没要你们钱啊。
“你等我打个电话问清楚。”
这通电话是谁打来的?他跟许世友是什么关系,为何说话可以这么直接呢?
转隶调防
其实打电话质问的人是,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的尤太忠。
1969年8月,按照中央军委调派指示,南京军区所属第27军进行转隶,调防北京军区所属的张家口军区。
展开剩余91%移防当天许世友特意来送别,他嘱咐尤太忠一定要多上心把部队带好,如果有任何困难打报告。”
从胶东时期,第27军一直由许世友带领的,如今调派于其他军区很是舍不得。
交代完之后,27军开始了隶属北京军区征程,尤太忠信誓旦旦表示会坚决完成的移防任务,却没想到一开始就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。
现实问题
首先是家属问题:第27军很多军官都是把家安置在驻地,当时移防工作命令太突然,部队都先转移了,但是军官家属们没有跟随搬迁。
还有就是环境问题:第27军长期生活在南方鱼米之乡,气候温度相对湿润,突然转移到气候干燥风沙较大的张家口,很多士兵都是不适应。
最重要的还是饮食习惯不适应:此前部队生活在条件优渥鱼米之乡的南方,饮食上多以大米为主,饮食相对清淡。
到了北方之后,张家口物资相较匮乏,很多士兵都出现水土不服,吃的大部分都是粗粮窝窝头一类的,士兵由于吃不惯吃不饱经常会病倒。
这些问题都摆在尤太忠面前。
一次工作汇报中,尤太忠向许世友汇报了部队遇到的问题,很多士兵不适应环境吃不惯当地食物,肠胃出现问题。
他请示南京军区支援27军一批大米,给士兵们过度适应环境。
许世友听后直接说:“没问题,我这边马上安排支援。”
也就是因为一批大米的事,许世友这个堂堂军区司令被自己的少将尤太忠在电话里给骂了。
支援大米却要钱
支援的物资刚上路,尤太忠就接到后勤兵的电话表示要尤太忠支付粮款。
尤太忠听后就怒了,冲着勤务兵喊道:“哪有什么军粮款,等我亲自和司令员说!”
随后许世友办公时接到一通电话,还没等他开口说话,就遭到尤太忠的质问:“司令,不是免费支援27军大米吗?我们现在已经十分困难了,怎么这个时候还要钱呢?”
许世友听完很是迷惑,急忙解释:“大米是我派人送去的,但是我没派人去问你们要钱啊!”
尤太忠听完更生气了:“不是你派来的还能是谁,我们现在不属于南京军区了,就要收钱了是吧?”
许世友随后说道:“你先别着急,等我打个电话问问给你回复。”
挂了电话许世友就叫来后勤部队的人询问是怎么回事,后勤部队汇报说,这次支援是几万斤的大米,支援的第27军现在隶属北京军区,不属于南京军区了,所以没有跟领导请示就派人去要账了。
许世友听后勃然大怒,再次强调:“这批军粮物资是免费送给第27军区的,赶紧通知结账的人回来!”
交代完之后,又匆忙回到办公室打给尤太忠解释:“是自己没给后勤兵交代清楚,他们按照正常流程办事,是场误会,这批军粮就是南京军区免费赠送的,以后不会再有人找你们结账了,这回你可得将部队带好了!”尤太忠听后这才消气。
事后,许世友在南京的某次会议上,直接说尤太忠在电话里骂他,说他不讲感情。
尤太忠作为许世友的部下少将军衔,为什么敢跟上将军衔许世友大呼小叫呢?
许世友和尤太忠
两个人都是河南人 ,且都是出身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,但是在抗战长征时期,两人并不熟悉,原因是因为那时候的尤太忠职位还不够高。
那时候许世友是红四军军长,彼时的尤太忠只是红三十一军的一名排长。
后来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许世友改任386旅副旅长,尤太忠在同一部队772团担任副营长。
一直到抗美援朝后期,尤许世友接替772团长王近山担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太忠这才有机会在许世友麾下效力,初来朝鲜战场的许世友,指挥了朝鲜南部的一系列战争。
没多久战争结束,二人分别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和少将军衔,同一批分配到了南京。
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,尤太忠作为27军军长继续担任许世友的部下。
虽然两人职位一直相差很大,但是他们俩的性格颇为相似,这也是许世友和尤太忠能够一起搭档多年的重要原因。
擅自调动军粮
1959那年,全中国大旱,灾民无数。
许世友回家探亲得知河南老家当地的缺粮情况十分严重,随即找到当地政府,由于全国都在大旱受灾,每个地区的情况都差不多,政府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应。
回到部队的许世友白了一桌酒席请尤太忠吃饭,饭桌上许世友将抽调军粮运往信仰的想法一五一十告诉了尤太忠,并开门见山的说:“你请几天假,出去执行一次秘密任务,快去快回。”
“司令员,这件事是违法的,上面知道了追查怎么办?”尤太忠担心的说道。
许世友理直气壮的说道:“万一出了事,责任全在我身上,救人是大事,你去之前喝点茅台壮壮胆子,放心的去吧。”
几天之后,尤太忠带了三辆大卡车到粮仓,命令士兵迅速装运粮食,士兵刚想问到装这么多是要运到哪里,看着尤太忠语气坚决硬气,没有多问就把粮食搬到了车上。
就这样,尤太忠带了三大卡车的粮食浩浩荡荡的运往信仰,解决了当地的燃眉之急,更大程度的避免了老百姓被饿死的局面。
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很快中央就知道了许世友和尤太忠私自调运军粮的情况,不过一经调查得知是为了解救老百姓,不但没有处罚反倒是表扬了他和尤太忠。
借此机会,中央深刻了解到全国其他地区缺粮断粮的严重问题,调整政策解决粮食危机。
许世友看重信任尤太忠,很大原因是因为尤太忠的重情义。
为老部长求情
1969年,尤太忠偶然得知,曾经的老团长王近山因为某些错误问题,被中央停了职务,此后一直颓靡不振。
尤太忠心急如焚,不忍心看着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如此落魄。
他把王近山的情况告诉了许世友,希望接着他去北京开会的机会,能在毛主席面前帮王近山说说好话,给他一次重新改过的机会。
许世友很清楚,王近山作为一名军人,在指挥作战方面经验及其丰富,考虑过后决定帮着忙。
到了北京之后,许世友特意面见了毛主席,分析了让王近山重新参加工作的好处,同事也给他做了担保。
在许世友的周旋下,毛主席最终同意让王近山回到部队,并任命他为南京军区顾问。
堂堂中将被调到南京赴任,一般来说都是要有人去车站迎接的,但是因为王近山之前犯过错误,很多军官干部害怕会连累自己,对王近山避而远之。
军区会议上,尤太忠问到有谁愿意组织人手去迎接王近山,一听是这个问题,全场鸦雀无声,没人愿意冒头。
脾气火爆的尤太忠瞬间就怒了,拍了桌子起身说道:“没人愿意去是吧,我自己去!”
当天下午,尤太忠带着警卫员提前赶在停车之前就到了火车站,早早等待迎接王近山。
常年农村劳作让王近山苍老很多,但是在人群里还是被尤太忠一眼就认出来了,眼含热泪朝王近山敬了一个军礼:“老首长,欢迎您来南京!”
面对此情此景,曾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“王疯子”,看着眼前的昔日战友感慨良多。
探望邓小平
1973年,邓小平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孤身回到北京,此时已经没有人去拜访。
尤太忠得知邓小平回来前去探望时被邓小平问到:“你怎么敢过来的?”
面对邓小平的问题,尤太忠只说:“您永远是我的政委!”
知道邓小平喜欢抽烟,尤太忠拿出当年稀缺的好烟,足足五条中华送给老领导。
抽了两口之后,邓小平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唉,好久没有抽到这么好的烟喽。”
1985年,许世友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离开人世。
因为想跟自己的母亲合葬在一起,在最后的时间里,许世友曾嘱咐自己的儿子为自己打造一副棺材。
当时全中国都在改革提倡火葬,很多人都看不惯劝其火葬,为此中央特批许世友可以与他母亲合葬。
这件事被尤太忠知道了,直接派人做了一副楠木棺材,堵了众人的嘴:“许世友一辈子就这么一个心愿,如今中央都批准了,你们要是说什么冲我来。”
1998年,尤太忠在广州因病去世,享年80岁。
结语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尤太忠将军的一生是有情有义的。也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英雄和英雄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